樱之舞 2004-9-11 11:52
忆俞平伯
我的开始与平伯先生通信,大约是在一九四零年。抗日战争后期,鲁迅先生的遗族因生活困难,有出售先生留在北平藏书之议。风子见等几位受许广平先生之托,去北京劝阻并处理此事,顺便也访问了平伯先生,请他写了一张字,回沪后裱好挂在书房里。我看了非常羡慕,觉得实在是写得美极了,记得写的是临诸河南的《枯树赋》。就冒昧地寄了纸去,也要求照写一张,不久寄来了,果然神采飘逸,秀色夺人。这是一个短卷,用的是染了色的宣纸。这正是我当时附庸风雅的一种表现,以为染了色的纸总显得更为古雅,其实是弄巧成拙了。这张字没有付校,夹在一本书里,历劫尚在,真是极大的幸事。原题“丁亥夏日,黄裳先生属临,即希正之。德清俞平伯”,下针“德清俞氏”朱文方印。此印后来亦未遗失,一九八三年平老寄赠《论诗词曲杂著》时,卷筒所铃仍是此印。 <br>
WrfKh_ Db
<br>
/h7xTf~ ae2B
也就是在这前后,平伯先生又寄来了他手写的《遥夜闺思引》,正与写《枯树赋》同时。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用可理版道林纸影印,用两束红绒线订成一册,别致而雅洁。用“仿绍兴本通鉴行格”纸写,版权叶题“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再版景印共叁百册。自写遥夜闺思引第六本。著作者俞平伯,发行人暴春霆,承印者北平彩华印刷局。有著作权,不得翻印。定价国币拾贰万元”。“伍”、“再”、 “叁”、“拾贰”等字皆空出,别用铅字红印。我不嫌琐细抄下这些,实在因为这本小册子也已是罕见的珍本了。这是一首纪事抒情的五言长诗,但不易理解。 <br>
&\;@aZ H/~;qF
<br>5L~t3oh;Sq^|^
r
诗现收入《俞平伯旧体诗钞》中,书前叶圣陶序中说:“抗战期间,他作了一首五言长诗《遥夜闺思引》寄到成都给我看,我看了不甚了了。后来在北京会面了,他把这首诗的本事告诉我,把各个段落给我指点,可是我还是不能说已经理解了。这就是差距。”连叶圣老还不甚了了,就无论我辈后生了。不过字写得实在美,真是风神绝世。我就是当做帖看的,虽然没有临习过,也自知不是写字的材料,自然也欣赏篇中的清词丽句,觉得真是一种享受。 <br>Z6bM[/T.sDf^5M
<br>
H,w7QK2k
u7dXr
从此,就经常有函札往来,平老也偶尔写示所作。检点旧藏,还剩下了两幅,除已印入我的《珠还集》的一首已辑入《诗钞》外,可补的佚诗还有六首: <br>
gK"\6r(eDhi;s
<br>
` L;@'Nv}9Ep8o
“棠梨玉倚沁园开,一似晨妆梳洗才。雨甚风斜和粉泪,悄无蜂蝶过墙来。” <br>
2s%`(A5`v!qC
<br>
:Q ^q6W*@4q8cZW8l
“三春花草转离忧,婪尾犹堪敌素秋。榴经红巾荷透水,合昏香满小庭幽。” <br>
x&i9E;Q'd;Q(G
<br>h;U1MV l-I7CLF8k
“南都城郭夕阳残,西望樵门指点间。向晚青连江上驿,居然重睹六朝山。(此记梦之作)” <br>{$M!b:|eaS&PE
<br>+h2l+t%_+m)J
“佳游多半凤城西,出郭应知往迹迷。桃瓣凋零新杏芯,夕阳含雨又凄凄。” <br>jr6~9O+|g G
<br>f)Ya2Hp)GY
“落英无主任风飘,飘堕泥中色尚娇。重见红芳春烂熳,轻翻胡蝶恋花梢。” <br>rE^2tC;zx)o]
<br>"WV:I-?,n7| ~Y
“畸微名姓写春波,位久河桥眼倦搓。惆怅兰饶归未定,海云消息近如何。” <br>
2Yq2d6EMNQ
<br>}9ymz-Bx[m
二 <br>| c,f{*h Q)j
q
<br>
3X\/EV9A C)\
一九五零年我到北京,曾到老君堂访问,这是我与他首次相见。当时我在报纸编副刊,就顺便向他约稿。他当时经济情况好像不大好,也想作文换点稿费,但苦于没有题目。我就提出他早年所作《红楼梦辨》绝版已久,大可修订重写。他欣然答应了,于是后来出版的《红楼梦研究》的开头几章就在我编的副刊上发表。我还保存着几页原稿。他是不喜欢用稿纸的,随手抓着什么纸就写,大笔行草,辨识不易,不料竟因此而引起后来的一场轩然大波,这是我至今还觉得歉然的。这事他也还记得。我在《榆下说书》中曾引用他一九五零年的一封信,谈《红楼梦研究》出版经过,他读后给我的信说:“引弟五零年书,可知重印《红楼梦辨》只为经济,与政治无关。可供谈《红》资料,亦第一手资料也。” <br>
e0W]S8] s
<br>9?|d+[%Pc7Rd1jjdY/L
这以后就是二十多年的暖隔,音信不通,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又恢复通信。检点手边尚存的残零书札,竟还有二十来通,最早的可能是下面一书: <br>H/PF|
pt]A
<br>
a:mt P){n3H&l
“黄裳先生:奉五日手教,多承奖借,不胜愧荷。而谈言微中,窃有喜焉。三十年真如弹指,而世变之亟即在其中。曾有《鹞鸽天》云:”正道沧桑寄此身,飘零文字水萍因。‘诗稿八卷,佚于丙午,前尘往事,过眼飘风,不复措意焉。缀辑词稿仅得数十首,亦不甚完全而所失不多。若海外印成,缘法亦可喜也。书中言往岁为公写字,均已不存。涂鸦何足惜,见雅意之倦倦焉。附奉前年所书南洋复制《如影》一册博笑。匆匆不尽,即候撰棋。平伯,三月十三日。谈《红》大作惜未得读,又及。“ <br>3le%[2`q'z(WW m"\Agh
<br>0k2Zg@2Z6Bv1e^&go
《如影》是他手书的近作,在新加坡复印,其中颇有斥责**中群卫之作,是诗人晚年干预生活直抒胸臆的作品,并未收入《旧体诗钞》。一九六零年以后的诗,作者是想另编一集的。从这时开始,我就又向他索书,前后所得不少,但已不再是早年的面貌,转为苍劲朴厚。一九八零年六月十二日信说: <br>,z"_.b[4k]-|-qN!].x
<br> qQ}qt!m2@n(M
P"F N
“黄裳兄:惠两函次第收到,冗病迟答为歉。周、姜二集皆珍品,容留读再奉上。谢刚主曾来,示之,伊更赏白石集,云难得。弟于板本是外行,其鉴赏当非虚。承惠《南湖春雨图》照片,弟夙慕娄东歌行,尤喜鸳湖曲,得之何殊拱壁,多谢多谢。近与圣翁摄影,又题俚句,一并尘览。复颂近安不具。平伯,六月十日。” <br>
Dy4wdE0_MK
<br>3krA.s.r^H;m] z
又用诗笺写海棠诗一首,题为《八零年四月海棠花前偕圣翁留影五言一首》,诗云: <br>:B9`5]"E"D _TA P
<br>/g1}~3lxr(`
“海棠稍蜿晚,天气渐清和。并立花间影,心期快若何。” <br>
-?_b7_E U
_
<br>
O.z\ W+Qh"~)i#z
我藏有周清真、姜白石词集,因平老甚爱美成,所以寄去请他一看。周集是新刻,但由费寅手度王幼遐、朱古徽、郑大鹤手批几满,底本多假得于嘉业堂刘氏及其他海上藏家,是很难得的。姜集则是康熙中武唐俞兰所刻,是少见著录的本子,难怪谢刚主要说它难得。《南湖春雨图》是吴梅村的手迹,上端有自书《鸳湖曲》全诗,与通行集本有异字。画为过云楼旧藏,后归上海博物馆,我设法得到了一份照片,在喜读梅村诗的人一定会大有兴趣。与此同时我还把俞氏家集两种寄去,于一九八零年十月十九日得复书云: <br>"w'h&ux#i3m/s)dN#E
<br>`:?M.eGH9T_
“黄裳先生左右:赐书及珍本多种,次第收到。其中曲园公《金缕曲》单行本,囊所未见。家姊遗诗,刊版亦早零落矣。知有损惠之意,心铭奚似。蜗居芜杂,弟亦衰病。不知仍归邺架,庶几物得其所,寒门与有荣焉。弟涉猎殊寡,于板本茫无津涯,未敢妄涂,俱伤佳品,当遵为存荐,暇日披寻,可祛尘氛,其拜嘉惠多矣。港《新晚报》(九月二十七日)载郑逸梅君文谈弟儿时事,未知见及否?匆答不具,即颂摆棋。弟平伯启。十月十九日。” <br>o_Xzf5l6C.p
<br>;Zb+cU:?3G)VK
同封又一信: <br>
-nnP
~%MED
<br>5A8\ Z7^rhF
“书未发,展诵尊藏《裁物象斋诗钞》,有题《浮生六记》诗,集岗署名‘阳湖管贻蕤树变’。按《六记》旧本、今刊俱作‘贻萼’,或字误,或更名未可知,而‘蕤’字决不误。得校正此一字,不啻百朋,亦快事也。以闻,平又及。” <br>^ek*D)I:`%Yg c
<br>
i}au2L5_b;[(AXeh
三 <br>
G
WS
@2X?u,~*I
<br>
L2b"MJP"l,k?6~
数日后又有一信,附来《< 浮生六记> 的两个问题》一文手稿,也谈到题词人的名字,有“一字之差,关系匪浅”之语,又校正题诗异字,并推定沈三白的卒年。 <br>
Q9sRe8b/~H
<br>
M\5v {"KP!{+o_5LqJ
这一册晚清人的诗集,到了他手里,就能发现不少胜义,于此可见平老治学的严谨。 <br>!SI
}SIE.Ra)u
<br>Q%C
[5Wk
l!}
我曾从琉璃厂得到过一些旧纸,大都是从清宫中流散出来的高丽五色笺,其中有一种用小封套装起的高丽镜面笺,每只一元。不知道用途,推想可能是皇帝用的便条吧。这些旧纸因为没有字,在抄家时被放过了,就寄给他求书,他写来的是一副联语: <br>]8A&g'}%w-L}n&{
<br>
3O{3E0@wA X#lm
“踏月六街尘,为观黛玉葬花剧;相逢一尊酒,却说游园杜丽娘。” <br>F*P,k/tr&i/iM
<br>
7Au
@CPw0D
原附有小注,上联云:“民国初年,梅响华初演斯剧,得往观场,未相识也。” 下联云:“晚岁于本华酒楼座谈《牡丹亭》,拟赠以此联,而君艺名千古矣。” <br>yqA `-mX
<br>
de8XY.k;Zs7PNe?
此幅书于“庚申一九八零三月”,极工致,在我所见平老的晚年书中,是极难得的经心之作。联语提到《牡丹亭》与《红楼梦》,都是梅碗华的名剧,也都是平老潜心欣赏玩索数十年的名著,络合得实在太巧了。平老喜拍曲,尤爱《牡丹亭》,曾写数文研讨,想来他们在席上相逢时的谈话一定是欢畅的。而他对梅的倾倒与伤逝,也在寥寥数语中显示无遗。这一幅小笺,实在是可当三绝而无愧的。 <br>Qg&qd!dD|
<br>
;hH&L%u0b$B+uL*R
我又藏有曲园致朱之律手札九通,都是写在自制笺上的,曾托君武带去,拟持赠平老,他复信辞谢。一九八一年冬一书云: <br>q+zQ{8F!v?
<br> c{Z? M%}e,\
“黄裳兄:久疏书候,为念。顷由华君武同志转到去岁十二月二十日手教,并蒙见示先曾祖手札九通,感谢感谢(当暂存,俟与书籍并取)。盖作于光绪癸卯以后,有一书说到先舅氏善侯赴松江省亲可证。朱少盲目而公事极精干,苏人称”朱瞎子‘,有名。弟儿时闻之颇熟,未能参谒,即使见过亦忘记了。盖是道班,管牙厘局,书中故向之借小轮拖带。屡署臬篆,皆呼为臬台,是否实授,未详。弟自今岁二月七日内子病殁,心绪至劣,久抛笔砚。近为《烹任》杂志写一文五千字,记京杭往迹,说些外行话亦可笑。匆复不具,即颂著棋。平伯。五月六日,立夏。“ <br>
Y$yR4yY%L#kjtF
<br>
$u#Mi2SiW-f.b
曲园札九通已托友人转赠新修好的苏州曲园,不知已陈列否。这封信却可当作跋语,有许多事是很少有人能知道的了。俞夫人新逝,他的心绪甚劣,又能执笔为文,可见已渐归平复。这篇刊于《中国烹旺》的长文是《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是他晚年写得最长的文字,我已取来收入《俞平伯散文》中。下面一九八二年的一信又谈到沈三白: <br>
y6TY _J
<br>
dFM7{2R)v6\-oW
“黄裳兄鉴:前寄奉《振飞曲谱序》稿本,谅已邀誉。昨奉惠示《拜石山房诗》珍藏之本,感谢,感谢。有关沈三白事迹,曾见近人文中征引,顷始得见原书,为幸。诗中记琉球归,似曾小住京华。其后应聘如皋,十年作幕。诗题未言何年祝寿,盖六秩也。卒年当近七旬,可补记载之缺。近年所传悼《红》文物,大都以赝品牟名利,而诸贤评论无休,亦可异也。前梦见一匾额,颇似小说,而义尚可通。 <br>
.\&|-c7I:F1WO
<br>4G z/jnL1PC'U0M
承海外友人潘国渠君为书之,今附上照片一帧博笑。即颂冬安。弟平伯,十一月十日。“ <br>I1j!GP VL
<br>
;b4T? R&[a{K4d"s
平老晚年绝口不谈《红楼梦),但仍随时注意评论界的新动向。这里对前些年 “发现”的“悼《红》文物”,干脆地予以否定,并以“考订”不休为怪,可见他的看法。所谓梦中所见匾额,为“汐净染德”四字,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br>k6@'X[a)C,m b$Y
<br>
^/?V2Pa b)K2}(AV
同年十一月二十日信又谈到《红楼》,有一节云:“弟自六六年后,即未作文谈及,惩羹吹雨,或未惬舆评,而窃自喜。公谓如何?”对曹雪芹小像真伪等一系列问题表示不介入,是他晚年一贯的态度。同年十二月三日明信片中也有这样的话: “红学一名本是谐谑,今则弄假成真,名显而实晦矣。明年上海将授辑拙作旧稿三种,所谓‘炒冷饭’,良非鄙意。属为前言,均却之,代以二诗。” <br>
n-F0hot#NQ u
<br>
0Ga7]0ae
四 <br>
x.B7@~x_&W
<br>sY1A"z3U-I-uH?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后印行了他的旧作三种,把可能搜集到的文字都收进去了,对读者是一大方便。他对这种重刊旧文的办法,持“中立”态度,即不赞成亦不反对。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拟编刊小文库,要我代选平伯先生散文,写信去问他是否同意,得复书云: <br>,cE
iw1\-c'o?/a
<br>
"x6N8ZmUS?
“黄裳兄:久未通候,时念。欣奉来书,知百花书店将出散文选,近时通行,我对炒冷饭不大感兴味,而来者不拒,只不参加意见。今得吾兄主政,足增光宠为幸。出新意选之不蹈科自尤佳。弟总赞成,无他见也。定后先赐选目则尤妙。来书提及译本《六记》序,是否即《学林漫录》八集所载?忆其中尚有些讹文,未知入选否?文虽短而颇自喜。总是后言,乃承于写序时将作为线索,具见卓识,欣且愧之,因当同意,且以先睹为快也。近无写作,只有一短篇日《虎丘·剑池》,将以原稿载《浙江画报》(明年二月)。惮繁言,总是简。承誉‘切时弊’,其实是躲懒耳。编辑时如有疑,则随时示知。余不一。复颂著安。弟平顿首。十二月七日。” <br>
o$m&b7`2Jk
<br>N"{iV9P&UKpg
对于散文的编选,他还是很关心的,曾有不少信谈及,一九八四年一月三日有长信: <br>Q+L2H:e(~1v&I_B
<br>7l6sd_(I$~p:N
“黄裳兄:二函详尽,不殊晤谈为快。各件均附还,分别答复如下。近颇重印拙作,如‘选集’。‘杂著’等等,我持中立,不赞助也不反对;因久遭批判,不便表态。今次编选得见主持,可谓深幸,而事同一律,亦不拟多参意见。兄放手作去,我都赞成。一、选目同意。中有二篇可商。各处选本皆未涉及《红楼梦》文字,十二钗描写一文,曾于运动中大闹一场,入选是否有碍?盼郑重考虑,或商之出版社,如皆认可,弟不反对。文见《文学评论》,约在一九六三、**年左右,亦易觅。《振飞曲谱序》手头无底本,古籍新刊本杂著内有之。弟意或可不选,以此篇全用文言,昆曲知之者少,而其书又不甚佳。如絮阁文字不全,简谱亦不适用,而拙序勉初作者,表示赞成,亦曲笔也。闻字数已超过,删之似属无伤,然否?《无题》二篇,冷僻难懂,承兄保存,谢谢,可入选。如查《文学杂志》期数,即可知年月,且已在原稿中注明。剪报中文字标点,稍有订正,希察。稿已久忘,读之如同隔世。尊撰‘编后记’清简扼要,在千言中表达出来,尤属非易,为佩。文字小节遵命略有涂抹,勿罪是幸!手头无稿,去岁十一月有小文付《浙江画报》,云将于二月刊出,底稿尚存,附博一笑,或未宜中选也。古籍要出《论诗词曲杂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