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焦 2005-5-17 10:41
[转帖]怀念央视版经典电视剧--红楼梦
?旧版《红楼梦》早在1981年11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编问题。1983年2月成立筹备组;5月成立编剧组;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1983年12月完成剧本初稿。用了约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一百多名演员。1984年春夏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确定角色。<br>
{@,In|0mId-L'f
1984年2月9日试拍,9月10日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至1987年上半年完成,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br>
H!S
y
Cv
旧版《红楼梦》拥有强大的后备力量。特别是编剧组及顾问团,都是由当时有名的老红学家组成。如王昆仑、阮若琳、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周汝昌、杨乃济 、蒋和森、曹禺、戴临风等老前辈们的大力协助。<br>
~+QF)B_+xu
由此可见,旧版《红楼梦》所下的功夫可谓前无古人。<br>[Zhk
D
}1\
简单回顾一下旧版红剧的成功原因:<br>6p
O0B(?+_
~
一、义无反顾地坚持起用男演员出演宝玉!<br>]6}V
{rh#j)B
今天看来这不希奇,但在20年前,在那个几乎所有“宝玉”皆由女人扮演的时代,这一点无疑是画龙点睛的!那身形、那行姿、那举手、那投足,让人毫不怀疑那是个男孩,就连镜头中那双手、那双鞋也是真正男孩的手、男孩的鞋呢!——电影版没做到(连配音都是一位阿姨李梓),可巧电影就不被“经典”了。 <br>Y}5\+}S
这点现今应该比当年更容易办到,如今既漂亮又年轻的帅哥比比皆是,一旦挑到合适的,内在的东西是可以训练培养的——不过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功夫! <br>k]E`&sH3x$M%B
二、全部启用新人!<br>'q w4}%g&D
Jl
I
这点都不用再说了!综观全剧,几乎大部分演员都未露过脸,即使有极少数几个人演过极少数几个角色,也都是些没有被观众记住的角色,这样,观众不会先入为主,总觉得“她就是谁谁谁”,而只会认定“这就是黛玉”“这就是风姐”——电影版没做到(多少熟面孔),可巧电影就不被“经典”了。 <br>%r:{FAr.[-i_.F']5t
这点现今要想做到也不难,多少新面孔处心积虑地等着导演找呢,关键是导演和制片人是否认同这一观点——毕竟从演技上讲,新人不如“老”人驾轻就熟,必得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功夫去训练 <br>
g+R4@:fG/h
三、全部选用适龄演员!<br>
7?1ZxOKFK+~`:l0N9V
这点更不用多说!电视剧到底是视觉艺术。 <br>'C%i+sP |%}O
|4v!i,C
这点现今要想做到也不难,理由同二。 <br>LT5H*~k_t
四、大量地从地方剧团挑选演员!<br>R8hF wA#T#R)wJ
当年选演员的经过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只说说这样做的好处:1是可以比较容易地保证所选演员的“脸新”“年轻”,2又比一般的“美人”多一些表演经验,3是具备戏曲基础,其身段功底对出演如此古典优雅的红剧是如锦上添花的,4是可能只有这样一批奋斗在地方的“圈内人”才舍得花上几年时间去“为自己的事业而拼搏”。——电影版没做到(大多已有大名气且多为专业电影演员),可巧电影就不被“经典”了。 <br>m-}x.A0@j5Py
五、不惜一切代价举办了并非过场的“学习班”!而且是长期的、多项的。<br>7m5Q
E9o1dE:^
这点红迷们都知道。若说演技和面孔还在其次的话,那么内在的气质、才气就绝对是红剧不可缺的,所以,学习班的目的还不仅仅是阅读并讲解原著,还必须进行举手投足、琴棋书画等等多方面的训练(就连黛玉的配音张海玲,仅仅在刚刚找到她、尚未决定她配谁时就要她“赶紧看《红楼梦》”,可见认真之极。)——电影版没做到(估计最多要求几个主演看看原著罢了),可巧电影就不被“经典”了。 <br> JN}+E1XHl+J
这点估计正是大多数“反对重拍”的根源!难呐!做不到啊!市场经济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呢,三年???有名气的多少银子挣不来???没名气的多少机会碰不到???谁又非在这一棵树上吊着?(不幸的是有事实为证:当年红剧的演员们如今在圈内大红大紫的少!急功近利的明星们谁还敢把赌注押在这里呀)若能被选上,则证明是有潜质之辈,那还不赶紧的找更快捷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去?在这里耗着——要办个短期学习班或许还不算太难,难得是“不走过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