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熊 2007-10-17 22:26
中国人的四种自卑
有人说,大国情怀早在鸦片战争后,就该丢掉了。而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化激进派眼里,甚至认为“汉字不废,中国必亡”,建议全部西化,禁止中国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看中国书,进行全盘西化。 b&\8{Tik+`8NiS.s`
PW9X5MS)q'~9zL}:p.]
被引为“先知”的人物们尚且如此,何况平民?沉重的自卑心理,在国人头上压了百年以上,其影响甚至可以用“毒入骨髓”来形容,绝不可能在短期内散去。于是在如今的公民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轻易地找到踪迹:
X\I"K!L
[_+m:N
q8J|3d,B,c
一、 品牌自卑 O{H
c nCZ
/\'EEH7G{Uc+d
浙江、福建等地盛产鞋业、服装业,但用本土名字的却少之又少。多数往洋牌边上靠,名字洋气得很。更有甚者,许多人走的是跑到国外注册个英文牌,然后在国内拉开洋品牌架势。“狐假虎威”的背后,藏着的却是民众心里深重的国产自卑——由来已久。 c_o9A7p
zx4Mi)JF4GO
常见到一些金发碧眼的老外指着某某药品,用生硬的汉语拼命夸奖。经常接触网络的你或许知道这广告的虚假——没几个好鸟。但普通民众却不一样——在他们心里,老外用的东西就是好、老外用的药就是更能见效,甚至认为国内明星做的广告可信度不如一个普通外国人,与“外国的光头比中国的灯泡亮”这种想法没啥区别。类似的消费自卑,几乎所有行业都长期存在。
Hq0K$Wff
+Lcjs`W
耐克阿迪专柜旁边肯定有一大票泉州造鞋品牌、皮尔卡丹专柜旁边肯定有一大票温州品牌。不图别的,就图蹭点洋味儿。借用《大腕》里的一句话来这类形容这些行为最为合适——“不求最好,但求最洋”。
rmQ T4\z4V!M
E3w3Wi.J
不断掀起的对某友邦产品浩浩荡荡的盲目抵制潮,也可算在这类型自卑里头,只不过藏在了“肤浅爱国”和“假自信”的背后,所以显得“貌似正义”。 P{-p[^uo/H-J'Vc
wE"|,eCbd0vY@
---------------------我是分隔线 5LF_/Z:a0w
*z`-PQ3c
二、文化自卑
.c5tBc4F;j{
n)G8Z,|*B;Az
说到电影电视方面有自卑心理的,首先便要数“最有文化”的年轻作家们了。显然,喝着牛奶、啃着面包过来的年轻作家们对西式电影电视剧的思维方式及演绎风格更容易习惯。于是,穿着爱国这件鲜艳衣服的年轻作家们,可以不以为然地用文化自卑的心脏,挺着D罩杯般的文采,昂然走到闹市中心的台上来忽悠更年轻的人。 i1C5C ?*X
3J!j w6QnW9p7P
而如飞蛾般,不停扑向好莱坞去“镀金”的演员们,便是本类型自卑的第二群体。“镀金”这类事,就好比硬着头皮上街找武林高手打擂的秀才忘了自己万种风情的诗句一样——即使习武确实有益身体,但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本色。我们一直强调中国特色,但许多演员只追着钱,哪里顾得上特色。
\"u'K$Hd)AN*lCth
%`JYlg2kl\5w
偶然“获赏”的一个小奖项,便引为“中国人的骄傲”并疯狂炒作,却在这同时,把自卑暴露得更彻底。这类事情在体育界也有严重表现——比如姚明现象:好好的体育全球化、商业化,竟然被某些人说成“不喜欢姚明就是不爱国”。看似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是自卑心理在起作用——自卑积压太多了,好不容易来了个姚明,岂能轻易放过?
,H%C
aLCN%}
Z+_2PgZo%f2Sb
自卑心理得到了弥补,却是苦了那过得如履薄冰的七尺姚明。
y;C?!@U `
b
/R-Jj'~k9~Q X9^w
西方某些产物如歌剧在中国根本推广不开、中国相声在外国根本没法活,这便是两种最鲜活的文化冲突实例。显然,文化冲突不能像种反季节、反地理瓜果蔬菜那样可以简单地用棚室搞定。 3SZ6cI,b(}MS!va
*?0pn;p9F0s
但某些人却习惯性地认为,只有懂这些“洋东西”的中国人,才算“有品位、有层次、有素质了”。这便是典型的“国情文化品位自卑”。文化自闭固然是错,但文化自残更是可怕和悲哀的,把老祖宗的精华放着不顾直奔光亮白净的西方大腿而去,那无异于毁自己。 N%jc^*xL-C!ME;r
Th3U;KH`
--------------------我是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