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原 2010-3-2 17:46
在玉水,历史的印痕非常清晰,这里既有光绪年间的石碑,也有广东第一解元陈鹗荐在康熙年间所题的松柏楼,当然还有文革遗风:)Tg`9bny
3J6fsDU|[%k
[attach]39797[/attach]0T`&znSa7XAN
#a sA;Z/ye
[attach]39798[/attach]
阿原 2010-3-2 17:48
文革留下来的痕迹,这里应该是最完整的了:) |8X1rH
G C
*|5h
V#C/FN {`AP!^7_
[attach]39800[/attach]r9WwK#TQPOp"E
I&l.OD:Lm
[attach]39801[/attach]
ToV3o4M
4~2j!P6t%XzB2^@
[attach]39802[/attach]I
G0l^i'_!R\
o xfF3[eM
J6q
[attach]39803[/attach]
阿原 2010-3-2 17:49
在村西,一条宽不足半米、用大小不等卵石砌筑的小路隐隐约约自东向西穿村而过,这便是400多年来沟通粤赣两省的盐商古道。清朝初年至民国期间,粤东客家地区一直盐丰粮缺,江西省则多粮少盐,两省大山横亘,水路不通,“挑盐担上江西”成为当时许多客家人最大的副业,玉水村的石砌小咱上光滑的石板不但见证了梅州和江西的商贸繁荣,也见证了梅州人挑盐担上江西的一段沧桑历史。u-U;x"ddQe(r
]I!o:GQ,O%[
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州,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县东山码头后,改为陆路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石正进入江西流车、寻乌,至江西均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230公里。
L(n5o,Yg
%?*Yy6U#ar
如此说来,我们还自驾了一段盐商古道呢,只是昔日的古道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
"JT-Bt6F+R,Z f
;gFo Cou4v%[
[attach]39804[/attach]
阿原 2010-3-2 17:50
双健夫妇变成了模特,野鹰在古道上用相机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e(h g{w@.A"k
5T!C2`A$_,Y YF
[attach]39805[/attach]
阿原 2010-3-2 17:50
玉水村的学校,如今已空无一人,由于民工潮,玉水的男人女人们都走出村子外出打工,同时也带走了孩子,学校由于没了生源,因此关门。
iF7^ I ^s,LTMt
UyRMv/x
望着自己的母校,双健感慨万千。7?9n']8cy#`:b6d
*QX/| p
j7k8u
[attach]39806[/attach]
阿原 2010-3-2 17:52
在村口,我们碰到了回乡省亲的澳门老华侨,他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前与双健爷爷一起下南洋的,后来他去了澳门,而双健爷爷则一直在缅甸定居。
^vc+GQ;d+m
老人碰到了同门后生,自然也非常高兴,俺也凑上去一起合影留念 _6M(`6M%B5b
em29
(`:J2|.]$Q-O?!_
9JA;m$dH
yo
[attach]39807[/attach]
阿原 2010-3-2 17:53
村子里还有两棵奇特的大榕树,这样树干赤红的榕树我还是第一次见。en [(YB*d0YZ
D RJbo.yn
相传玉水村先人到此地安居前,受高人点拨,在玉水村四处风水之地设局以造升官聚财之势。其中村西、村东请外地乞丐种夫妻树各一棵,如今,这两棵遥遥相对的老树虽历经沧桑却枝繁叶茂,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榕树公公”和“榕树婆婆”,其中榕树公公结子细而涩,榕树婆婆结子大而甜。5y'`u6N4PH~
/Dg#d!H+]7h
[attach]39809[/attach]f&N`*o"}'|
]XyM} W8T
[attach]39808[/attach]
6?3k/Lf_c
n2@chzRv
[[i] 本帖最后由 阿原 于 2010-3-4 17:17 编辑 [/i]]
阿原 2010-3-2 17:54
水口桥,正是菜花遍地开的时候,玉水村的金盆状村形有两处出水口,也是先人经点拨在沙山下建水口桥一座以镇财,旧时山漳中建起的水口桥不起路桥作用,纯属风水造势。
;c_h&Y(IY
o q(C3I9Sv+Q8|6g9X
在**“反攻大陆”期间,1951年2月TW**从南口长淮空降了4名特务,驻地军民得到消息后,一万多人展开围捕,第三天晚上,玉水村民朱福林发现并带了一个排的战士到水口桥活捉特务二人,逃走一人,击毙一人,逃走的特务七天后在梅城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