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迷漫 2011-3-11 11:50
规制企业利益膨胀
“在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对房地产商的话,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2月27日,面对全国网民,温家宝总理一字一顿地向所有地产商给出了自己的“忠告”。 d2F'L itK
;YX*c0x,U4o6d
过去三年,每次两会前赶赴新华网与网民促膝相谈,温总理都会对社会最为关注的房价和房地产市场发表意见:2009年,他用了309个字对房地产健康发展寄予期待;2010年,他以自己对“蜗居”的亲身体会开场,用351个字暗示房价上涨过快的危害已愈演愈烈,影响到了社会稳定和广大群众的切实利益……
i8p$q}-_g"F7q8T2P]v?
&M&HJ3[OyU7x%W
今年,他足足用了1229个字,以“决战”的口吻喊话,“我还有信心。如果我没有信心,不去努力,那就是失职,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我不仅要做这样的表态,而且要付出实际行动……有人说我‘灰心’了,其实我没有‘灰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我们一定会实现调控目标。”这是总理履任8年来的第一次,专门针对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利益群体,公开批评。 2^!EH7{*_L]
2dT-Z^2}7q8Z
地产商们反应相当快。第二天,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执委会副主任王玉清在工商联两会提案通气会上说,房地产商们已经筹备建立200亿规模的公租房建设基金,占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总资金的2%,并强调“主要房地产企业想给社会作些贡献”。筹备小组成员包括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建银精瑞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李晓东、复地投资集团执行总裁张春华等多位地产界人士。 -sG5O.{6f%H
,l7yEIA\5f
“当前,中国的社会利益团体已经越过了潜伏期,正在逐步走向前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南开大学政治学教授朱光磊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依据,“走到前台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房地产商头面人物日渐活跃的各种“压力性社会活动”,他们作为这些企业利益代言人的特征已经很明显了。之所以说正在走向前台,而不是已经走上了前台,是因为现行体制内没给它们留这个位置。” 1sGr$_[
-c
V MXZN+DNv
事实上,过去十年来,随着加入WTO,包括房地产利益集团在内的企业利益集团,尽管大多并没有完备的组织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架构,只是松散地、自发地、临时性地“结伙”,但其以协同行动表达其特定利益诉求的欲望很强烈。甚至不少已经以社团、协会、商会、委员会和基金会等形态广泛活动。一位研究人士为本刊记者举例某生态协会,“你以为一百多个企业家跑到沙漠里是为了种树?他们坐在一起讨论政治研究政策呢。”
P%p1nVdlT
6v3N+|W o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卫平接受本刊采访时梳理道,“目前,影响较大的特殊利益集团,主要是以地区、部门为依托,以行业利益为纽带,常常借助公共权力、行政性垄断手段等,来获取特殊利益的经济性利益集团。”在国资、外资和民资中都有表现,被某地产商生动描述为“野蛮生长”。 Xl
V6|z
wp3y
5k!N9?/?%e3v
在黄卫平看来,一方面要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利益集团业已形成且客观存在;另一方面需要加快体制建设进行规范限制,清除企业利益集团因制度缺陷形成的不公正特权,“要防止利益集团的结盟,尤其是企业利益集团与政府内部特殊利益集团的结盟。” D(B+JP&P?
XoBxs(T"i
企业的“阴阳世界” m(U({$T0i
?
&Dcux|
2010年9月份,CCTV-2播放了十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被誉为“好评如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看后感叹,“在我看来,公司制度就是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的支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国亮也倍受“感动”,这位改革开放后读完《福特传》的学者回忆,自己被亨利·福特把“公司员工最低日工资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的行为所震撼”,“公司不仅具有创造财富的力量,而且还具有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和阶级与阶级之间关系的力量。” x'@$q{6vO0X1oB
-O)hxG:Y;M)i
这种力量,同样曾震撼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2003年,房地产业推动促成“18号文”,调控信贷的央行“121号文”无疾而终,主持制定调控文件的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平调去职。随后,梅新育看到: ZW+^j'G*vQJ4?
F#lr8WQ/q l4|
中国房地产业界“思想家”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以《市场的力量真酷》为题撰文称,“市场的显性力量这回顽强地借助媒体的公开管道和媒体外的私下渠道与政府的行业政策制订机构进行博弈,终于使‘121通知’变成一朵羞答答的玫瑰”,并断言,“市场的力量决定一切。所以说‘121通知’客观上划了一个时代,那就是市场思考不说话、不作为的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自为的房地产时代。”
4Uo a:i pe
[;g!Z
K
TC r
“如果说企业的积极力量是一端,那么它的消极影响就是另一端。”采访中,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对于“公司的力量”,他不自觉地会想到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曼库尔·奥尔森在《国家的兴衰》一书中的论述,“国家兴衰或经济盛败的关键所在,是看一国内部既得利益集团是否足够强大、以至于为了自身狭隘利益而损害整个国家利益。”
Mf:t#N]+o0J
9QU$KR-QK
张宇燕认为,任何组织创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理由,在于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置环境破坏和劳工福利保障于不顾,追求市场垄断地位、努力成为寡头企业以攫取非生产性租金,甚至不择手段假借政府之手实现上述目标,都是常见的企业行为。显然,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这类行为无疑会与社会利益相抵触。 1f:F5v&fNJ`0|
:GwV7]1g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告别演说中提醒国民,要警惕两个企业集团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损害:军工综合体和科技综合体夸大苏联威胁,利用信息不对称最大限度地获取资金投入,并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刚刚过去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张宇燕看来,其主要爆发原因之一,便是美国巨型商业银行的败德行为,凭借“大而不倒”来从事高风险投资。 V"h"vR0g
i H/h
.W;ek\MwgD
“由此可见,在颂扬公司正向力量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其力量的负面或邪恶影响保持高度警觉,并坚决遏止或约束。”他向本刊记者提醒说。 w I2C%n"Fu8?B
s fU9_HP7a
b1@4X5E
“野蛮”博弈